隨著國際教育越來越進入到大眾的視野,
家長和學生們的疑問似乎也越攢越多。
什么樣的孩子適合國際教育?
從什么時候開始準備?
怎么選擇專業(yè)?
……
帶著這些問題,新姐對話了徐老師——杭州第四中學國際部副主任,快一起來一探究竟!
如果選擇國際教育,從什么時候開始準備?
徐老師說,如果是A-Level學科的國際學校,事實上不需要太多時間準備。
“比如在初三的時候,有傾向地訓練一下自己的英語水平,聽說讀寫都要。對國內體制內的孩子來說,可能會覺得說和寫難度更高,那么有意向地或者說有目的性地去重點培養(yǎng)這兩塊能力會效果更好?!?
而如果是IB或者AP課程,則對孩子全方位的能力要求更高,那么就不能只局限在語言上的準備,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學習和培養(yǎng)需要很多的時間投入,那么準備時間可以相應往前提。
國際高中學生的成長路線是什么樣的?
伴隨著選擇國際教育不斷增多的,是“讀國際高中的學生就是能力不行想走捷徑上名?!薄皣H學校的壓力比普通學校更小”的聲音。
對此,徐老師的回答是“這是一種誤解”。
“我自己是從國內體制出來的孩子,我覺得對于體制內的學生,如果有目標去考一所大學或一個專業(yè),其實你的分數(shù)線只要跟那個學校匹配,多出一分都是奢侈。”
而國際學生的升學之路沒有所謂的分數(shù)線,更像是一種自主性的長跑,你能跑多遠,你所做的準備有多少,你就能申到多好的學校,不管是從語言、專業(yè)還是社會實踐背景提升上。
“如果你覺得你的終點跑了兩年就到,你上上課,考個雅思6.5,也有大學上;而如果你參加了很多學科競賽,背景提升,包括標化考試、課外實踐活動等等,那么我相信招生官也好,教授也好,他們能夠看到你身上的潛質和綜合能力”
“所以其實國際學校對學生自主規(guī)劃能力的要求是更高的?!?
內向的孩子是不是不適合國際高中?
“我覺得內向是相對而言的,可能孩子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他呈現(xiàn)的狀態(tài)比較被動,在家長看來就覺得這是內向。
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或者自己能夠發(fā)光發(fā)亮的那個點,那么如果能夠找到這個切入點,每個孩子都可以是舞臺上最閃耀的那個人。”
不要拒絕任何一種可能性,國際教育這條路從來不會給孩子定類型、設門檻。
要怎么選擇專業(yè)?
“對于有明確專業(yè)方向的孩子,只要去做一些相關的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對專業(yè)知識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那如果是還不明確的孩子,我覺得一定要多體驗多參加一些活動,不要在意成果,更注重經過和感受,可以是專注你比較擅長的學科,或者你喜歡看的書,科技的,文學類的,天文地理,歷史政治,包括藝術。這也是一個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方式?!?
徐老師提到了“喜歡”,新姐聽過一種說法,越早地認識到喜歡什么,在將來對自己的把握上就越具有自主性。
徐老師也頗有同感。
喜歡和自主性
“其實我也是媽媽,我覺得在對孩子的培養(yǎng)過程中,從他們還很小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全方位地了解和挖掘他們身上的一些特長,包括興趣愛好所在。”
“最近冬奧會有兩個運動員很火,一個是蘇翊鳴,一個是谷愛凌。我相信孩子們也好,老師也好,家長也好,都能夠從他們倆身上看到,堅持做一件喜歡的事情,不管在過程中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客觀的或者主觀的,都更能夠養(yǎng)成克服困難的能力或者說堅毅的品質,對以后學習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如果你一直逼著他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那么更多的時候他是被你推著走,他也會不快樂,這個過程中他會逐漸被動?!?
“國際學校的老師其實并沒有很喜歡只會讀書的孩子?!?/span>徐老師說。
特長也許更好量化,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而事實上我們又確實可以肯定,孩子只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才會有所謂的內驅力跟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