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別人行你也行”怎樣把我們帶偏
薛暢 2020年07月07日08:3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得不到切實支持的孩子,體驗到的只是“我有一對比自己還虛弱的父母,我無法依靠他們”。
---------------
網絡上,有一組孩子學拉丁舞的視頻很火:孩子們舞姿同一,連夸張的表情也殊無二致。后來,這個視頻被很多網友錄像模仿,大家在調侃這種如模子中倒出來的“一致性”。
我在學生時代,常會聽到父母師長這樣教導我:這道題你為什么不會?別人能學會,你就能!你不會就是沒用心。
一開始,我聽到這樣的話,還會暗自告訴自己要努力,要像別人一樣。然而經歷過幾次的挫敗后,我不由得開始懷疑人生:別人可以,為什么我就不行?
當我做咨詢師的時候,見到有類似經歷的來訪者,會將此類教訓“泛化”:為什么別人可以又瘦又美,而我不行?為什么別人可以找個高富帥,而我沒有?為什么別人的生活一帆風順,而我卻一路坎坷?……
我有個朋友,處在人生低谷中,卻愛侃侃而談別人的成功經驗,他告訴我別人如何面對低谷,又告訴我別人如何克服困難……不過我聽出來了,那些話分明不是在對我說,而是說給他自己,就像是有個聲音在他耳邊不停地規(guī)訓:“你看那誰誰誰,也曾經像你這樣,最終人家成功了?!?/span>
“別人行,你也行?!辈皇敲矗?/span>
“別人行,你也行”這句話表面上是一種激勵,鼓勵著當事人奮進,然而它也是一句魔咒,忽略甚至磨滅了個體差異,分明在張牙舞爪地宣示:每個人都應該一樣。
在這句魔咒的籠罩下,我們既看不見自己的優(yōu)勢,也看不到自己在前行中付出的辛勞,更冷落了那些小目標實現(xiàn)時內心的欣喜。取而代之的,是淹沒在人群中,找不到個體存在的價值。
“別人行,你也行?!彼馕吨?,“你不行,就是你的錯!”
你行,還是不行?
在這個“行不行”的游戲中,被魔咒籠罩的人,只能“看到”他人和自己一樣曾經處于人生低谷,卻看不到成功者與自己的背景差異,看不到經歷不同、性格差別,更看不到在應對困境時別人的應對方式……可是,恰恰是這些“看不到”的東西,才真正重要。
如果孩子成績不好,父母們或許問“為什么別人能學好,而你不能呢?”但是,假如我們有機會去了解這個孩子具體的成長歷程,也許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比如:
孩子說:“學習壓力很大?!?/span>
而父母則說:“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
孩子說:“這題好難?!?/span>
父母反詰:“那為什么老師會出這道題,而別的學生會做?”
孩子說:“我身體不舒服,不想去學校了?!?/span>
父母鼓勵說:“輕傷不下火線?!?/span>
…………
此類互動,眼熟不?如果不歸結于“別人行,你為什么不行”,還能怎么理解呢?
我看到的,是這個孩子或許生活在一個被忽視的環(huán)境中,父母或許并未真正關切“這個孩子”的需要,他們沒有在孩子應對壓力、克服困難的契機提供任何有效的支持與幫助。得不到切實支持的孩子,體驗到的只是“我有一對比自己還虛弱的父母,我無法依靠他們?!币粋€孩子,尤其在幼年、少年階段,在得不到足夠支持的情境下,應對他自己的成長壓力,何其艱難!
為什么父母會用這樣的方式回應孩子呢?可能性或許很多,不過最可能的原因是,這樣的父母其實無法面對他們自己的“無力感”,他們在應對自身挫折時,也是無能為力的,他們甚至非常討厭自己這種“不勝任感”,所以在規(guī)訓孩子“別人行,你也行”時,多半是借此方式,下意識地站上了制高點,遠離自己無力感。
也許,這就是為什么當父母總在我們耳邊提起隔壁孩子有多優(yōu)秀時,我們卻不忍心提醒他們隔壁父母有多優(yōu)秀的原因吧。
薛暢 來源:中國青年報